1930年股票配资官方,国立青岛大学发布了入学考试成绩,其中一位考生的数学成绩竟然是0分。按理说,这位考生应该与大学无缘,但最终他却被文学院院长闻一多亲自破格录取。原因在于,闻一多对他的28个字的作文印象深刻。
这位幸运的考生名叫臧克家,1905年出生于山东诸城。臧克家来自一个富裕的封建地主家庭,祖父和曾祖父曾是清朝的高官,家族成员也都受过良好的教育,喜欢诗书。他的父母从小就培养他学习经典文献,特别是《论语》和《古文释义》等传统文学作品,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。
臧克家的少年时期正值五四运动(1919年),年仅14岁的他在县城第一高等小学读书,受到了运动中的爱国思想的影响。他积极参与运动,街头巷尾与同学们一起喊口号,阅读新思想书籍,开始尝试创作新诗。
展开剩余83%1923年,臧克家进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读高中,第一次接触到理科课程。虽然他努力学习,但在数学上始终无法理解,渐渐意识到自己除了传统文学之外,其他学科并不出色。然而,这并没有让他气馁,他依然通过写作表达新思想,多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,并与周作人有过书信往来。
1926年,因对当时山东军阀张宗昌的统治不满,臧克家决定暂时放下学业,前往革命重地武汉投身革命。他加入了中央政治学校武汉分校,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,并参加了对叛军的战斗。大革命失败后,他带着家人逃亡到东北,继续用诗歌记录下这些动荡的岁月。
1929年,臧克家在家人的支持下,决定重返学业,进入青岛的山东大学补习班,经过半年学习后,由于身体原因他暂时停学养病。1930年,臧克家决定参加青岛大学的入学考试,却因为数学成绩不佳而感到担忧。面对数学考试,他一度选择放弃,但在语文考试中,他写下了一篇短小的作文《生活杂感》,仅28个字:
“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,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,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!”
尽管数学成绩为零,臧克家最终意外被录取。这一切的关键在于闻一多亲自批阅了他的作文,并被其深刻的思考和文字所打动。闻一多给了他近乎满分的评价,这一破格的决定,令臧克家深感意外与荣幸。
进入青岛大学后,臧克家最初报考的是外文系,但他很快发现自己难以适应高强度的课程,便决定转到中文系。他走进闻一多的办公室,准备提出转系请求,然而大部分同学都被拒绝了。当闻一多问到他姓名时,臧克家如实回答,闻一多听后眼睛一亮,便直接同意了他转系的请求。自此,臧克家开始频繁拜访闻一多,请教学问。
在大学生活中,青岛的美丽景色让臧克家深受感染,但社会的黑暗与压迫也令他心情沉重。他感叹道:“青岛像一个绝美的少女,她受到的污辱,叫人同情而为之痛心。”
1933年,臧克家在闻一多等人的鼓励下出版了诗集《烙印》,这本书受到了广泛好评,迅速售罄,并引起了老舍、矛盾等著名作家的关注。诗集中的《老哥哥》和《老马》描绘了底层人民的困苦,引起了强烈反响,臧克家也因此获得了“农民诗人”的称号。
在抗日战争爆发后,臧克家将焦点转向了国家的命运。他加入了抗日救亡的战斗,通过诗歌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怒,并以《血的春天》等作品痛斥敌人。特别是在台儿庄战役期间,臧克家亲自前往前线,记录了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敌。
随着抗战的推进,臧克家开始转变为“人民诗人”,并继续创作大量文学作品,记录下了抗日斗争中的民族气节。抗战胜利后,臧克家呼吁和平,但随着国民党日益腐败,他开始强烈批评当时的政治局势。
1945年,臧克家在毛主席的和平谈判中见到了这位他一直崇敬的伟人,并与毛主席就诗词展开了讨论。毛主席还亲自向他请教关于诗词的细节。1949年,臧克家重新回到解放后的北平,并在《新华日报》上发表了感人至深的诗篇,表达对和平的渴望。
1957年,臧克家成为《诗刊》的主编,并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,二人继续就诗词问题展开讨论。臧克家甚至参与了《毛泽东诗词鉴赏》的主编工作,表达了自己对毛主席诗词的热爱。
臧克家一直活跃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,直到2004年2月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,享年98岁。他的一生,见证了中国从战乱到解放的历史巨变,也为中国文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记。
发布于:天津市鑫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